close

回到本島的我們,
還好銜接上的是步調在本島也算緩慢的台東,
我們接下來的目的地是位在之前曾提到過的金峰鄉,
那時見到的金峰真的太讓人震撼,
(詳見這篇網誌)
而這次的目標是位在金峰偏山的小校『新興國小』。

這次見到的金峰鄉完全不同風貌,
舉目所及到處色彩繽紛,
充滿活力與生機,
因為之前也沒有到過這偏山部落,
不知道這是重生後的風貌還是原本就這麼美麗?
眼睛不管掃到哪裡都會見到一兩樣讓人感到小驚喜的事物。

也包括這年第一眼的金針花(當時七月)
金峰鄉主要的住民是排灣族和魯凱族,
而這次我們的目的地新興村屬於排灣族的部落。
排灣族的部落相當容易辨識,
在所有的原住民裡排灣族的精緻工藝真的很難讓人忽視,
像現在金峰鄉的排灣族人多源於南臺灣先前我們曾去過的來義、霧台和泰武..
而現今居住在金峰的為東排灣族。
不過不難發現它們曾經的關連~
一到部落到處都能看見精緻的木雕和各種花飾和華美的裝飾。

之前曾聽說排灣族是目前為止貴族和階級制還是相當明顯的一族,
這次果然親眼見識到了.
頭目或貴族的家掛著的獸骨、隨處可見百步蛇和老鷹紋飾、
特殊的木雕裝飾和住屋外的圖騰...

都很明確的看得出他們身份的不同。
之前我一直不曉得頭目有女性,
前沒多久才發現一則新聞頭目聯姻七十年載,
說的正是金峰鄉的頭目.
因為那則新聞勾動我對頭目的興趣,
查了金峰鄉公所的網站,
發現原來女頭目一直以來就是存在著的,
其實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沒搞懂什麼叫母系社會.
它的由來怎樣又怎樣?
但略略知道原住民似乎不少是母系社會,
那女頭目的存在跟這個有沒有關連呢?
好多問題啊?!
不過我覺得這次完走開始引發我對原民濃厚的興趣,
畢竟文化都不探究.
光那些彩色繽紛的印象就夠讓我這種鮮色控瘋狂。
我能理解為什麼愈原始的民族,
用色就愈大膽.
畢竟他們每日每夜看的就是這樣的景色吶,
滿天的星斗、四季輪流綻放的野生植物...
很多未經修飾、
不需要定義、沒有學理根據、跟時代流行未必沾得上邊,
卻確實存在的美學。

在找到新興國小前我和藏鏡人為了一個景佇足許久.
這裡似乎能看見高架火車連同海?
我不是很確定因為等了一會兒都沒有什麼車經過.

對!新興國小.
好不容易繞幾圈才找到的新興國小其實非常值得讓人特地來一趟。
商業週刊曾有個專題是:臺灣的百大特色國小,
我覺得全臺灣的國小真的是非常值得為此環島的一個主題,
這網站裡可以查詢到百大國小的特色與它相關的來歷.
此行我意外的常使用.
當然跟根本還不需要使用國小的阿勇無關,
純粹滿足自己對臺灣的好奇。
據查的資料說,
這新興國小它之所以特別,
是因為有位特別的校長─鄭漢文,
他是為總遊走在台東偏鄉國小的教育家,
教育的事先不提.
因為我不懂也沒資格多談論這塊.




光走在校園就讓人想久待,
不論是足以覆蓋全所小學的林蔭,
或校園隨處可見可愛的原民彩繪磁磚或木雕或彩色馬賽克拼貼而成的洗手臺、地板牆面、
漂流木的桌椅....
我實在不禁要讚嘆在這兒唸書的孩子真是幸福到破錶。
雖然現在的小學生快樂嗎?覺得幸福嗎?
實在都不太曉得.
畢竟我還不是經歷那個階段的家長.
本身也離那段歲月超遠.
比臺北到台東還更遠.
遠到僅殘存一些模糊印象...
但不得不讚嘆臺灣的的確確有著許多讓人感到幸福的小學,
指的是空間上帶來的幸福感。
大家打新興國小去辜狗.
肯定可以發現大家都會提及學校裡有的原愛木工坊和原愛布工坊.
走讀臺灣這篇文章有很詳細的記載這是所怎樣的學校?
其中比起那兩個工坊我更可惜於我錯過了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這兩件特別的事.
新興國小的網站中也特別有這一頁.
關於能源教育的.
我想下次再訪金峰時一定要再去瞧瞧!
總之向大家推薦一個這麼適合蹓小孩的地方,
說到原住民.
順道說一件很丟人現眼的小事好了~
在很久之前...(至少十年囉)
我是討厭且有點瞧不起原住民的,
因為當時我唸某校.
那個學校的創辦人對原民特別好.
不管是分數或是食宿或薪資或工作機會對原民都特別優.
當時同樣是一起競爭的我們,
覺得這是一種不公平,
覺得:如果妳們也一樣優秀.為什麼不憑實力競爭?
整天飲酒唱歌樂呵呵的.我們平地人為什麼
就要比較辛苦?!
另外還有一些之前在工作學校的生活經驗.
造成很多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
而今過了那麼多年、經歷過那麼多次環島、
深交了幾位原住民朋友(尤其小敏),
那些刻板印象已經又被鑿刻了不同的痕跡,
發現居多對原住民的不滿和不喜歡都是源自於「不夠了解」&「未曾想要試著了解」。
這幾趟部落再三再三的拜訪之下....
對於原住民當年產生的”為什麼?”已經換成另外一種”為什麼?”
是一種非常好奇且真心了解、有興趣探索的為什麼?
我覺得臺灣能在乎部落的留存和這些文化的留存真的好棒!
而當年對於創辦人的不解與不滿也轉變為對他所作所為十二萬分的敬意,
因為很多人的努力臺灣才有這些根源和顏色,
也許吧?!
我覺得類似於原民和平地人這種生活中多數人生活上產生的爭執、矛盾甚至鬥爭,
好像好多國家都有類似情結.
臺灣相較下和平的多,
且我想應該近來光是潮流就造就彼此不了解造成的種種情結愈來愈少,
未來應該只會更好不會更糟吧~

而我的不夠了解.....
我真心想解決。
(待續)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