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粉絲團裡的我又聒噪了起來,
畢竟這陣子的工作生活非得跟大家分享不可,
真的很精彩!
像今天因為想要採訪竹編工藝,
造訪了連聽過都好像沒有的村莊,
嘉義崙尾的"天赦庄".
嘉義的崙尾有美北、美南和天赦,
今天很高興交了一個當地的朋友-細伶,
她是台南白河人嫁到崙尾農人家,
因為還沒開始收割,
趁著還沒農忙的時候她到竹編發展協會當志工.
她很熱情的向我介紹美北、美蘭、天赦,
今天騎著機車當嚮導,
帶我大街小巷拜訪做竹編的老人家.
今天我因為聽不懂地名,
問她:「美蘭的蘭是藍色的藍?還是蘭花的蘭?」
她不好意思的笑了,
說是:「東西南北的南.」
哈哈!我當時可是沒有笑喔~
因為我並沒有比她好到哪裡去,
這些日子以來的採訪,
幾乎都需要說台語,
訪的職人都是老人家,
我說台語那種程度.....
對流利說著台語的他們就是整串"美蘭"那種笑點吧!
本來我以為此行採訪應該不會完全使用台語,
一開始我聯絡的是天赦竹編發展協會,
心想著對口小姐是年輕人,
訪問竹編發展的沿革和細節都對她就可以了吧?
沒想到..........
陳小姐雖然很友善,
但非常忙碌,
尤其這星期就要辦活動了,
我看她整個人快要燒起來一樣~
加上,
她是整個村莊極少數還留在村莊工作的年輕人,
聽說才剛從澳洲打工回台,
所以我準備的那些問題像她這樣的年輕小妹妹恐怕答不出來,
於是好心的細伶才會騎著機車,
帶我到處大街小巷去和天赦老人家聊天憶過往、話當年.
天赦庄的老人家們好可愛也好健談,
他們一邊工作,
一邊回答我的各種問題,
我說我台語不太輪轉,
他們大家一起鼓勵我說台語,
於是我今天第一次九成的訪談都用台語對答,
聽和說都很慢,
但至少跨出了第一步.
阿公阿嬤也教我很多物件的台語發音,
像我今天才知道雞籠有兩種,
一種是雞籠(ㄍㄟ 啷啊)這是指裝雞載運的竹編容器,
而雞罩(ㄍㄟ 大)這是指要殺雞的時候,
把雞蓋住的罩子.
我這次會特地趕過去,
就是知道臺灣有兩位年邁(八十幾歲)的老師傅為了天赦這次社區發展成果展的巨型雞罩和竹筒屋施工,
這可能是他們最後一次施作難度這麼高的竹編工藝,
所以特地趁著完工前趕下去拍工作照.
也順便紀錄一下目前已經幾乎失傳的竹編工藝.
臺灣的竹編工藝重鎮,
大家比較熟知的應該是南投竹山,
今天到訪前很好奇為什麼天赦庄是竹編重鎮?
它們跟南投竹山的竹編有哪裡不同呢?
據當地老人家的說法是,
民國三四十年的時候,
這個地區的農人自己去批竹子回來編織雞籠,
沒想到除了自用外,
還能賣給鄰村務農人,
也不知道為什麼,
後來整個村莊的人都會竹編雞籠和籠子,
明明天赦不產竹,
還特別去批竹子回來做各種容器的編織.
一開始只是賣給附近村莊的農人,
但天赦的竹籠愈來愈有名氣,
需求量也愈來愈大,
後來臺灣許多從事農作的地區都來下竹籠訂單,
於是知名度就打開了,
那時大家甚至叫天赦庄:竹仔庄,
可見當時榮景.
至於,
天赦跟南投竹山的竹編有什麼不同?
南投竹山的編法是需要做一個模再行編織,
天赦的老人家說這裡的編法是不需要先打底的,
言談之中盡是對手藝的得意,
相當可愛.
我自己的觀察是,
天赦庄使用的竹材居多是桂竹或更粗的竹料,
編織的工法也比較粗曠,
南投竹山的居多比較精巧,
物件也比較小巧,
竹子的編目比較細.
天赦庄老人家說,
全盛時期,
大概民國五十年,
整個村莊家家戶戶都會竹編,
連七八歲的小孩,
下課回家都得幫忙家裡做這些活兒.
他們說做竹編賺得錢比種田多,
所以那時天赦的小孩都比別庄頭小孩有零用錢花用,
都是做竹編賺來的.
當時除了家家戶戶都有代工,
天赦庄也有許多竹編的工廠.
不過好景不常,
一直到民國八十年左右,
因為裝運農作物的容器漸漸被紙箱和塑膠籃取代,
竹編畢竟需要手工,
且材料還經過一手,
成本很高,
所以賣價相較塑膠籃和紙箱貴上許多,
就漸漸被取代.
可以想像訂單瞬間變少,
一間一間竹編工廠也就只好收掉,
後來僅剩的一間,
是因為捨不得,
老闆捨不得老員工沒有辦法溫飽,
也捨不得天赦竹編工藝就此失傳.
想著反正廠房是自己的,
不管怎樣撐著養這些願意繼續做的老工人們.
不過,
製作竹籃相當辛苦,
除了要編織,
還要燒、要折彎、要捆....
竹子又會割手常常會受傷,
做這個這麼辛苦也賺不了什麼大錢,
沒有年輕人要傳.
目前只傳到第三代.
習慣用竹籃的人還是有,
工廠這些年雖然從來不缺訂單,
但隨著工人日漸年邁退休,
現在有缺工危機,
沒有年輕人願意接班這件事,
讓竹編工藝可能在天赦庄甚至臺灣消失......
三年前,
理事長從國外經商回臺,
回到故鄉天赦覺得為什麼這裡經過這麼多年都沒有發展?
他想重振當年全臺竹編重鎮的雄風,
於是這份對故鄉的使命感,
讓他找了竹編工廠老闆一起成立天赦竹編發展協會,
除了推廣天赦鄉的竹編工藝給全臺灣人知曉,
也希望利用竹編來振興年輕人離鄉、失去人氣和活力的天赦庄.
很難能可貴、讓人感動的是,
目前整個崙尾三個庄加一加雖然只剩下一千多人,
這一千多人裡面老年人占多數,
青壯年人居多離鄉工作或生活,
這個協會面臨的第一個難題當然是人手不足.
但,
我今天和他們在一起一下午,
很棒的是即使它們人手不夠,
也都各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但不管是協會裡面的人,
或者村民,
每一個人都願意把所會的、能付出的,
為自己的家鄉付出.
包括八十幾歲的老師傅,
也盡了全力,
只要被吩咐做什麼物件,
就拿出拿手絕活兒全力以赴.
這種全員為了自己的家鄉不問利益、不求所圖、共同打拼的團結,
在現代習慣了城市裡點個頭、有稍微寒暄就算熱絡的我來說,
那種有故鄉可以深愛的感覺,
著實相當羨慕啊!
今天一整天,
在農村裡聽他們談論農忙和農家事,
談論關於社區發展的瑣碎和苦惱.
這一大陣子看見許多團體都有相當雷同的問題,
對於聽見的那些抱怨或負面,
倒是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
因為會曉得,
臺灣還是有許多人為了"願景"而相當努力著.
即便這當中有許多細節都不夠完整,
甚至方向錯誤、施力點不對、做得不夠好,
但是,
知道有許多人不畏艱難的往心裡盼望的所在前行,
便覺得心安.
這個世代也許會因為這些人們而有被翻轉的機會,
這個臺灣並不都只住著些向她索取卻不願意為她付出的人,
而許多人便能因為這些努力的人們,
看得見希望,
這對這個世代來說真的很重要吶!
不得不承認,
我們這個世代時時刻刻都經歷著消逝和巨大的變遷,
臺灣之於我們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她是否如我們曾經在讀物上認識的那般美好且獨特?
在這個年輕人的眼目都朝外看、覺得應該放眼國際的當下,
是否腳踏的這片土地我們反而對她非常陌生?
我不曉得這會是一個怎麼樣的世代.
但這一大陣子,
自己進行這樣的採訪中,
認識許多人,
都設法用自己擁有的,
去搏一點什麼回饋給這片土地,
每一次不管在哪裡遇上這樣的人,
都很令人動容.
我也期許自己做這樣的臺灣人.
雖然我不曉得能付出的是什麼?交換的是什麼?
不過,
希望自己能選擇更溫柔的方式去對待自己所處的環境,
在我還沒有確認所謂的"故鄉"前,
我不想要這麼殘忍面對一點一滴失去它的事實.
對了,
11/15天赦庄的巨型竹編裝置藝術會落成,
大家可以去那裏走走看看!
事實上就算不去看那些裝置藝術,
崙尾也夠美,
光是看看稻田就超級療癒的~
另外啊!
https://www.facebook.com/1739187229640995/photos/a...
我也想推薦一下朋友兆廷邀請我參與但我只參與了一小段的這場小旅行,
【豐雲。再啟】雲林澎湃之旅
雲林 位於台灣中部 沒有過多的建設 沒有華麗的景觀與設施
但 這裡可以讓大家褪去身上的煩惱
一步步 漫步在雲林的每一片土地上
聽聽、看看、走走、聞聞、玩玩
甚至一同與耆老聊聊天 洗滌身心
古坑有個地方叫做大埔 靜靜坐在這裡、喝一杯現泡的茶水 認識冬筍採摘的訣竅
斗六有個地方叫做八德 在這裡聽聽青蛙王子說故事,一起與青蛙同樂、學著青蛙的
虎尾有個地方叫做頂溪 俗稱貓仔間,是一個充滿傳奇與互動性極佳的地方,坐在樹
虎尾還有個地方叫做北溪 這裡號稱剪紙藝術村落,來這裡與一群年輕人相尬、比比看
大埤鄉有個地方叫做三結 不用說,這是來到雲林的必遊地區,因為這裡有許多我們想
大埤鄉還有個地方叫做嘉興 嘿嘿 這裡有著20年老智慧的水耕種植,還有,灶王爺每年過年
崙背鄉有個地方叫做阿勸 這裡專門出產快樂傻瓜,當心情煩悶的時候,來到這裡與樂
四湖鄉有個地方叫做廣溝 如果大家身體欠安 想要在這裡練練武術 練身體 都可以與這裡的夥伴一同來蹲馬步 射飛劍唷
古坑鄉還有個地方叫做草嶺 歷經多次天公伯的考驗過後,在地人秉持傳統,疼惜自然,
古坑還有還有個地方叫做樟湖 這裡有著微笑的天公伯在穿的布料產地,以自然的染布配合
最後 當然還有許多秘境 是咱在地人所知道的包含:埒內、程海、合和、石壁、蒜鄉
雲嘉真的是個藏寶箱吶!
如果有帶路人帶路,
能多瞭解我們所擁有的土地一點,
就會多愛它一點,
常掛在嘴上的"愛臺灣"也許就更能知道應該在哪裡落實,
這樣就實在是太好了~
對吧?
https://www.facebook.com/bambooart99/?fref=ts
天赦竹編發展協會的粉絲專頁↑
如果有單位想要接洽學習竹編,
它們有迷你版的可以教學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