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啊,
沒料到竟然一早起床不久就要寫部落格是丟搞喔?
沒關係啦,
我這個人感覺一向有點不受控制,
而且有點強迫症。
說到這膨餅,
我應該要說說最近跟親戚的大躍進,
其實我一直都不喜歡和親戚交際,
從小到大,
只要有親戚的場合我幾乎都沒興趣露臉,
除非必要。
倒不是我有多討厭我的親戚,
或他們到底有多惡劣?
而是我小時候就很偏執的想抵制一種"強迫的社交關係",
因為親戚這種生物,
他們跟你完全沒在管合不合得來就是必須要相處的,
然後就莫名其妙的居多都合不來,
可能因為本來就不想要,
更覺得他們時不時就品頭論足或拿孩子相較的行徑更讓人無法參與這種傳說很親其實還好的世界。
不過,
這種關係開始有劃時代的變遷是在.....有FB之後,
因為之前就算聚會非得非得參加,
我依然會選擇以一種壁花的姿態希望自己能跟環境產生保護色,
非常安靜的,
希望完全不需要進行任何社交或開口談話。
但在有臉書且加了不少親戚後,
他們開始了解、觀看我原本對他們來說應該全然陌生的生活,
我實則比他們現實生活中的人還超越現實,
是個知道名字的陌生人怎麼過生活?如此。
而後來有點高興的是,
我的親戚們都對我非常好,
且開始和我有真正的"社交關係"或產生"情感連結",
比如我的堂姐出國,
就會想到我,
我的表妹看見可愛的東西,
也都會想到我,
我另一個表姐,
到我新竹簽書會的現場,
我們相擁而泣.....
我的表哥,
是我圖文的粉絲,
不知道是他慣性還是怎樣?
他每天一直會瘋狂的在第一時間按下我每一篇發文的首讚,
這很不可思議。
另外就是我開始知道他們是做什麼的?是什麼樣的人?
進而開始願意放下壁花這種角色,
參與一點關於親戚的世界。
這很奧妙。
然後說完親戚這些有的沒的前言,
某日快清明節,
後來莫名合得來的大伯家嫂嫂丟了我FB訊息:「頌欣!妳吃過膨餅嗎?」
我從沒發現我小吃系統內建的膨餅就只有北部甜湯攤印象的泡餅,
就白白、像被充了點氣的太陽餅那種,
她一問後我有點不確定我吃過還是沒有?
於是我答:『如果是指泡在甜湯裡一起吃的那種,我有。』
沒想到她沒管我是不是看過或吃過,
說掃墓時會帶給我家人轉交我,
記得拿麻油煎來吃。
啊....拿麻油煎來吃嗎?
突然我腦內閃過一百個澎餅的畫面,
也太神祕了吧?
第一次吃澎餅煎麻油的版本。
說到拿麻油煎甜的也很好吃這件事,
是因為侑倫。
有一次侑倫給我一兩袋紅薯泥,
她在南投買的,
那是她最最喜歡吃的食物,
她說用麻油去煎會很好吃,
如果我敢的話。
雖然是沒什麼好不敢啦?
但我還真沒拿麻油煎過甜食呢!
那次第一次煎真的好妙,
不過確實非常好吃。
所以這次在網路一頭說拿麻油煎蛋煎膨餅,
很讓人興奮要來試試看,
我喜歡探索小吃的世界。
結果收到這天,
發現..............
這膨餅跟我內建的那種是不太一樣的,
它更硬,
而且沒有那麼多層皮。
我拿到它就像拿到一個新玩具一樣,
新奇的端詳,
發現果然也有北部人跟我發出一樣的驚呼。
不過後來咖啡大叔找給我看,
說板橋也有賣一樣的膨餅,
我打算也去買來看看是不是真的一樣?
那這篇先介紹我怎麼照著台南嫂嫂教我的處理它,
首先拿出黑麻油,
身為北港媳的廚房不會沒有黑麻油。
然後小火煎這個圓不隆咚的東西,
它在鍋子裡的樣子好好笑,
也不知道為啥?
然後把它揍破一個洞洞,
它好像雞蛋。
把一顆蛋倒進去這洞洞裡頭。
其實據說可以用悶煮的方式讓蛋在裡面熟,
然後顧一下底部不要焦掉這樣,
先暫時用另一種作法,
就是嫂嫂說的,
把它壓扁。
這還有點不好壓咧!
因為它真的蠻硬的,
於是一壓下去它呈現一種被車碾過的樣貌。
就這樣兩面煎,
煎到蛋熟,
就完成了。
很古怪的樣子,
但很好吃耶!
因為這個內餡跟北部的泡餅不一樣,
北部的是白糖,
這是硬硬的黑糖。
難怪以前產婦窮會拿這個作月子(突然不太確定是不是只有南部),
畢竟麻油啊、蛋、黑糖都是補身子的,
下次做月子拿這個當甜點好了。
有機會再去了解到底是不是南北大不同?
還是其實全臺灣的膨餅真的本來就兩種?
再跟大家分享。
再度謝謝婉芳嫂嫂,
謝謝!好有趣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