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周先生與舞者們FB)
總覺得如果可以,
真的好想在看這舞作的當下,
拿筆,
把自己所有的疑惑和不曉得是受衝集而至的?
或者是深埋但被喚醒的?
通通都寫下來。
可惜劇場太暗太暗,
也沒有帶筆,
只能靠非常些微轉瞬而逝薄弱的記憶,
將當下本來就不太確定的所有,
再現。
說到看舞,
這當然不是第一次,
帶阿勇和小貴,
全家和媽媽不分老幼都看了周先生與舞者們的舞蹈旅行計劃,
分別在宜蘭和貴婦百貨的兩場。
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的意念是如何讓一般人在城市與舞蹈偶遇的話,
這次,
專程到國家劇院看"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就能說,
我們在舞蹈遇見城市,
並且從內心深處端視它。
因為這就是我第一次專程到表演場域看現代舞,
我一開始非常沒信心自己到底能不能專心的看完一個小時半的舞?
(原先以為一小時半,其實雙舞作是兩小時多一些。)
在進場之前我們沒有拿到節目單,
然後我們的位置在非常裡面,
所以這一切陌生新奇的引子讓我提前把感官打到最開,
這是迎接這場不曉得會是沉悶不解亦或能茅塞頓開的吉兆。
本以為臺灣應該不會是舞者或表演藝術的好環境,
沒想到這舞作看舞的人非常多,
國家劇院的三層樓幾乎滿坐,
暗暗為我的舞者朋友們開心。
噢對!
因為有三個周先生的舞者是好朋友,
可愛的珮瑜和修瑜,
和我親愛的侑倫。
燈光一暗下來,
對於觀舞完全陌生的我們,
朋友就像這場漂泊裡的浮木,
太沒自信看得懂舞,
於是先從在深淵裡找舞動著的熟悉身影開始。
找侑倫、找珮瑜和修修,
總覺得找到她們就能拉近自己和這齣舞作的距離,
就像在不自在的環境想設法找個認識的人攀談那樣,
等自在了就能四處放手觀察。
很慶幸一切就像我想的一樣,
就在找到疑似她們的身影後,
放心的觀察了起來。
比起以前看過的舞蹈很強調炫技或男女舞者的相異,
現代舞的舞者,
就只像個體現各種隱喻的符號。
舞者氣力用盡似的想用肢體詮釋各種隱喻,
奔跑或跳躍或扭、奮力的甩,
那些美麗的姿態就像城市裡殷勤卻容易隨時間成殘影的人與事物交織的時光。
比起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那熟悉的樂聲,
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的音樂通通是非調性的,
相當冷冽卻熟悉,
每一幕都像直達記憶中的某個片段。
因為曉得了舞蹈很長,
舞者、光、影、鷹架、影像輪流鋪陳出的一幕一幕,
非常有時間長曝在心裡,
當晚我的夢境,
和這幾天偶爾,
那些好像有些相似有些相異的音樂和場景、舞者的舞姿,
莫名會在腦內重現又消逝。
侑倫說:「妳不必看懂,有感受就好。」
在那個當下我才懂了這話在說什麼。
看得見的城市,看不見的人,
看著看著,
到最後看見的非城市也非人,
那是個強逼著自己思考的過程。
看著舞者應該很疲憊了吧?
想著那就像城市裡疲憊的人事物,
看著舞者隨著能走到暗處休息,
或輪流的靜止了,
想著城市裡那些好不容易能喘口氣的人事物。
沒想到看舞已經不看舞,
而憧憬的美,
就像非階調性音樂,
是另一種因為理解而得。
舞台和燈光設計超過我對這舞團的想像,
一切都很棒!
影像設計和舞者和服裝,
也都非常讓我喜愛。
最後除了我真的很以我的舞者朋友為榮,
她們的努力沒有白費,
即便她們只是個符號,
這些感覺外,
我更開心自己幸運的專程來觀賞這舞作,
非常喜愛。
沒想到能夠目不轉睛的看一支沒有炫技的舞,
她們的身體在跳舞、頭髮在跳舞、衣服在跳舞連影子都跳舞,
難忘當下看著她們與城市、城市與她們那種生活是舞、舞是生活的頓悟感。
雖然舞作已經暫時結束,
還是要特地紀錄一下自己的觀後感,
期待她們的新舞作。
對了,
看起來我好像挺多感受的,
是說,
說說我家原本是藝文沙漠的外子。
外子也第一次到劇院看現代舞,
我覺得他意外的喜歡看舞蹈,
看的超專心超融入,
不過很爆笑的是,
當我看到滿心都是文字碎片設法想拼湊自己的對話時,
他在我旁邊附耳說:
『欸!妳看~第四個人都沒什麼在動。』
XDDDDDDD
害我笑得抖到不行。
總之,
請繼續支持台灣出色的舞團和舞者,
相信有一天,
台灣不是藝文沙漠,
是藝文藍海。
說真的看完這演出和人群們後,
我想應該也已經正在邁向這樣的台灣中了呢!
周先生與舞者們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huyianddancers
也繼續支持他們在城市裡將人們偶遇舞蹈的計劃吧!
http://www.zeczec.com/projects/shu-yi-and-dancers